一、风量:匹配系统需求,避免 “过载” 或 “欠载”
风量指过滤器单位时间内能处理的空气体积(通常以 m³/h 为单位),是选型的基础参数,需与系统所需的空气处理量严格匹配。
核心作用:确保过滤后的空气能满足设备 / 空间的换气需求(如车间换气次数、设备进气量等),同时维持系统合理的风压(避免因风量不足导致系统负压,或风量过大导致能耗飙升)。
选型逻辑:
先计算实际需求风量:根据应用场景(如车间体积 × 换气次数、设备额定进气量等)确定基础风量,需预留 10%-20% 的余量(应对管道漏风、工况波动等)。
匹配过滤器额定风量:过滤器的额定风量需≥计算风量,且避免过大(否则会导致滤材流速过高,增加过滤阻力和自洁频率,缩短滤材寿命)。
二、洁净度:锚定过滤目标,确定过滤效率等级
洁净度指过滤后空气需达到的污染物控制标准(如颗粒物浓度、粒径范围),直接决定滤材类型和过滤效率等级。
核心作用:满足终端对空气洁净度的要求(如工业生产中避免粉尘影响产品质量,或设备进气中防止颗粒物磨损部件)。
选型逻辑:
明确目标洁净度标准:如 ISO 8 级(≥0.5μm 粒子≤352 万粒 /m³)、GB/T 16292-2010 中的中效 / 高效等级,或具体行业要求(如电子行业需≤0.1μm 粒子控制)。
匹配过滤效率:根据目标洁净度选择对应效率的滤材(如初效滤材拦截≥5μm 大颗粒,中效拦截 1-5μm,高效 HEPA 拦截≥0.3μm,ULPA 拦截≥0.1μm),同时结合自洁式过滤器的 “自洁 + 主滤” 双层设计(预过滤拦截大颗粒,减少主滤负荷)。
三、环境湿度:影响滤材性能与自洁效果
环境湿度(通常以相对湿度 RH% 表示)是易被忽略但关键的因素,直接影响滤材稳定性、过滤阻力及自洁机制的有效性。
核心作用:高湿度环境可能导致滤材受潮、霉变(如纸质滤材),或因水汽凝结增加滤材阻力;低湿度则可能因粉尘干燥导致反吹时二次扬尘,影响自洁效果。
选型逻辑:
明确环境湿度范围:如潮湿地区(RH≥80%)、干燥地区(RH≤30%)或常温常湿(RH 40%-60%)。
针对性选择滤材与结构:
高湿度环境(如食品加工、南方雨季):优先选择耐水滤材(如聚酯纤维、玻璃纤维),并采用防腐蚀框架(如不锈钢),避免滤材受潮变形。
低湿度环境(如北方冬季、干燥车间):可搭配防静电滤材(减少粉尘吸附),或优化反吹参数(如降低反吹风速,避免扬尘)。
总结
自洁式空气过滤器选型需 “三要素联动”:以风量为基础确保处理能力,以洁净度为目标匹配过滤效率,以环境湿度为条件优化滤材与结构,最终实现 “高效过滤 + 稳定自洁 + 长寿命运行” 的综合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