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洁式空气过滤器
一、核心逻辑:算清 “少排了多少”
减排量本质是 “安装过滤器后,比之前少排放的污染物总量”。关键看两个数据:
处理前的排放量:即没装过滤器时,企业排放的污染物量(比如每小时排多少、一年排多少);
处理后的排放量:装了过滤器后,实际排放的污染物量;
两者的差值,就是减排量。
二、两种常见核算方式(不用公式也能懂)
1. 实测法(最直接,优先用)
通过实际监测数据计算,步骤如下:
测 “处理前浓度”:在过滤器入口处,测污染物浓度(比如颗粒物每立方米含多少毫克);
测 “处理后浓度”:在过滤器出口处,测处理后的浓度(会比入口低很多,因过滤器拦截了大部分污染物);
算 “总处理量”:统计过滤器一年处理的总风量(比如每小时处理多少立方米,乘以一年运行的小时数);
算减排量:用总处理量乘以 “处理前浓度 - 处理后浓度”,就能得出一年减少的污染物总量。
举例:某工厂过滤器每小时处理 10 万立方米空气,一年运行 8000 小时,处理前浓度是 200 毫克 / 立方米,处理后是 10 毫克 / 立方米。总处理量就是 10 万 ×8000=8 亿立方米,浓度差是 190 毫克 / 立方米,减排量就是这两者相乘的结果(最终换算成吨)。
2. 物料衡算法(没有监测数据时用)
根据 “原料用了多少,会产生多少污染物,过滤器拦住了多少” 来算:
算 “总产污量”:根据行业规律(比如 1 吨原料会产生多少污染物),结合企业一年用了多少原料,算出总共产生的污染物量;
算 “过滤器拦住的量”:自洁式过滤器有明确的过滤效率(比如能拦住 99.9% 的污染物),用总产污量乘以过滤效率,就是减排量(即被过滤器拦住、没排放出去的量)。
举例:某水泥厂一年用 100 万吨原料,1 吨原料会产生 0.5 公斤污染物,过滤器效率 99.9%。总产污量就是 100 万 ×0.5 公斤 = 50 万公斤,减排量就是 50 万公斤 ×99.9%=49.95 万公斤。
三、关键前提:数据要 “认账”
减排量要被认可,数据必须符合要求:
监测数据要合规:要么用企业自己装的在线监测设备(需有资质),要么找第三方检测机构(有 CMA 认证),数据要能追溯(比如保存监测时间、地点、结果);
记录要完整:保存过滤器的运行数据(比如每小时处理多少风量、一年开了多少小时)、维护记录(比如换滤材的时间,确保过滤效率稳定),这些能证明减排量的真实性。
四、申请减免的大致步骤
整理好上述核算的减排量数据、监测报告、设备运行记录等材料;
向当地税务局提交环保税减免申请,说明减排情况;
税务或环保部门会核实数据,确认符合减免条件(比如排放浓度比标准低 30% 或 50%);
审核通过后,按比例(75% 或 50%)享受税费减免。
简单说,核心就是 “测准前后排放量,算清减少的量,用合规数据证明”,以此申请环保税减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