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闭环系统架构设计
三级净化链路构成集成系统的核心框架:
室外进气端:在新风系统的进风口串联自洁式预处理模块,采用 “粗效 + 中效 + 静电驻极纳米滤网” 的复合结构。其中自洁式滤网通过脉冲反吹或静电吸附自清洁技术,可拦截 90% 以上的 PM10 及 50% 的 PM2.5,且每 24 小时自动完成 1 次清洁,解决传统新风滤网 2-3 个月需更换的痛点。
室内循环端:在新风主机与送风管道之间嵌入自洁式循环过滤单元,通过分布式回风设计将室内空气抽入二次净化。该单元搭载光催化自洁滤网,在降解甲醛(效率≥92%)的同时,借助 UV 灯实现滤网自消毒,尤其适合密闭空间的持续净化。
排气回收端:在排风管道设置热交换 - 过滤一体化模块,采用自洁式金属滤网对室内排出的污浊空气进行颗粒物拦截(避免排气污染室外环境),同时通过全热交换芯回收 70% 以上的能量,降低新风系统的能耗负荷。
气流闭环逻辑通过风阀智能切换实现:当室外空气质量优良(AQI≤50)时,系统开启 “全新风模式”,室外空气经三级过滤后直接送入室内;当室外污染严重(AQI≥150)时,自动切换为 “内循环模式”,仅通过室内循环过滤单元净化空气,同时关闭外循环通路,形成完全封闭的净化闭环。
二、核心技术融合要点
自洁功能与新风工况的协同
针对新风系统风量波动大(通常 100-1000m³/h)的特点,自洁式过滤器需采用自适应清洁算法:当系统高负荷运行(如人员密集场所的全新风模式)时,反吹频率从常规 1 次 / 天提升至 1 次 / 4 小时,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滤网阻力(阈值设定为 150Pa),超标时立即触发强风清洁;低负荷运行时则降低清洁强度,减少能耗。某试点项目数据显示,该协同机制可使滤网寿命延长至 18 个月,较传统集成方案维护成本降低 60%。
智能控制层的深度耦合
集成系统需搭载多参数传感器矩阵(监测 PM2.5、CO₂、TVOC、温湿度),并通过 AI 算法实现动态调节:
当 CO₂浓度>1000ppm 时,自动提升新风量至设计值的 80%,同时增强进气端过滤强度;
当 TVOC 浓度>0.6mg/m³ 时,启动室内循环单元的光催化模块,同步降低排风速度以延长净化时间;
所有运行数据通过物联网平台联动,支持远程查看滤网状态、能耗曲线及自动报修。
结构模块化设计
采用 “抽屉式自洁滤网 + 标准化接口” 设计,使过滤器模块可适配不同品牌新风主机(如远大、小米、松下等)。例如,针对家庭场景的 150m³/h 新风系统,集成模块厚度可控制在 20cm 以内,安装时无需改动原有管道;工业场景则采用立式集成柜,支持多组自洁滤网并联,满足 10000m³/h 以上的大风量需求。
三、场景化适配方案
家庭住宅:以 “静音 + 节能” 为核心,选用静电自洁滤网(无风机噪音),在卧室、客厅设置分布式回风口,配合新风系统实现 “每小时 1 次全屋净化”。自洁模块可隐藏于吊顶,通过 APP 提醒年度深度维护(非更换)。
办公楼宇:采用 “分区控制 + 热回收” 方案,在开放式办公区保持 30% 新风比,在会议室等人员密集区动态提升至 80%,自洁滤网结合碳吸附层应对装修残留 VOCs,系统综合能效比(COP)可达 3.2 以上。
工业洁净室:针对电子厂房等要求 Class 1000 级的场景,集成 HEPA 级自洁滤网(过滤效率 99.97%@0.3μm),配合气闸室设计,实现 “新风 - 循环风 - 排风” 的压力梯度控制,自洁系统与生产排班联动,在非生产时段完成清洁,避免影响生产。
该集成方案通过闭环设计将室内空气置换效率提升 40%,同时因自洁技术的引入使年维护次数从 12 次降至 2 次,在长三角某办公楼的实测显示,其综合净化成本(能耗 + 维护)较传统新风系统降低 38%。未来随着柔性自洁材料(如形状记忆合金滤网)的应用,系统将实现更紧凑的集成与更低的风阻损失。